简中
简中

明报 - 中芯华虹不建议高追

2025年10月9日

中芯华虹不建议高追

标签:金利丰证券

文章日期:2025年10月8日

| 分享

在全球人工智能(AI)热潮持续推动半导体产业,内地晶圆代工企业中芯国际(981)和华虹半导体(1347)成为投资者关注焦点。两家公司年初至今显著上升,特别是过去一个月升幅更为显著,反映市场对中国本土AI生态的无限憧憬。

从技术层面而言,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虽在成熟制程领域稳步前进,但与全球龙头台积电(TSMC)相比,仍存在明显差距。中芯国际目前主力聚焦7nm和14nm制程,其7nm产能正积极扩张,预计2025年底前可达月产量逾5万片晶圆,14nm线则已实现良率逾90%,这得益于其自主开发的FinFET技术迭代,降低对欧美设备依赖度。然而,7nm工艺在晶体管密度和功耗控制上,仅达台积电同级的85%左右,特别在高性能AI芯片应用中,热管理和时钟稳定性难以匹敌台积电的N7P或N5节点。华虹半导体则更专注于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,其最新晶圆厂迁移至28nm后,产能利用率已提升至95%,并引入嵌入式闪存(eFlash)技术,提升用于物联网和电源管理芯片的整合度。但28nm在先进AI服务器芯片中的角色有限,无法满足生成式AI模型对高频宽、低延迟需求,与台积电的2nm GAA(环绕栅极)架构相比,制程落差达两代以上,导致毛利率仅维持在35%,远低于台积电的50%以上。

尽管技术上难以追上台积电,但内地本土AI生态的构筑,正为中芯和华虹提供间接支撑。近期DeepSeek于9月29日发布实验性模型DeepSeek V3.2-Exp,引入DeepSeek稀疏注意力(DSA)机制,大幅提升长文本处理效率,训练与推理成本降低50%-75%,这不仅降低AI应用门槛,促使国内ASIC和GPU厂商如寒武纪、华为及海光信息,非受市场关注。

中芯和华虹虽非先进GPU核心供应商,但其成熟制程产品如电源管理集成电路(PMIC)、射频(RF)模块、影像传感器(CIS)和微控制器(MCU),将受益于AI数据中心的边缘扩张。

值得一提是,阿里巴巴(9988)和百度(9888)等科技巨头的大规模算力投资,正加速这一生态圈的成型。阿里巴巴2025年AI基础设施资本支出预计逾100亿美元,聚焦自家倚天710芯片和昇腾生态,百度则推出ERNIE X1.1推理模型,搭配昆仑AI芯片,总投资规模达150亿美元。大型内地科技企业不仅自建数据中心,还开放平台吸引第三方开发者,形成闭环生态,涵盖从云端到边缘算力分布,对中芯和华虹而言是双刃剑:一方面,阿里和百度的本土化需求将带动PMIC和RF芯片订单,华虹的28nm eFlash已获阿里云初步验证;另一方面,这些投资也强化了对先进制程的依赖,中芯的7nm虽可满足部分边缘AI,但若无法升级至5nm以下,将被边缘化。整体而言,这一生态虽利好成熟制程,但无法弥补技术鸿沟,两家公司需加速设备国产化,以维持竞争边缘。

然而,保守投资者不能忽略AI泡沫的隐忧。市场估值已过热,预测显示,到2030年AI企业需年收入达2万亿美元方能支撑当前计算需求,否则资金断链风险高企。OpenAI执行长奥特曼近日警示,AI芯片寿命仅3-5年,巨额资本支出难以快速转化为盈利,类似千禧年科网泡沫迹象逐渐出现。

国际竞争亦不容小觑,韩国三星电子近期将2nm制程晶圆报价降至每片2万美元,比台积电的3万美元便宜33%,并积极接触英伟达和高通进行性能评估与量产准备。这不仅压缩全球先进制程定价空间,也迫使中芯和华虹在成熟领域面临溢价压力。三星此举旨在多样化客户结构,提升良率追赶台积电,预计2026年2nm市占将达15%,间接影响内地供应链。

黄德几

正向教育证券投资分析课程首席资深导师

证券商协会会董

香港股票分析师协会理事

金利丰证券研究部执行董事黄德几

证监会持牌人士

并无持有上述股份

YouTube频道 投资🉐机 Finance事🆙

http://youtube.com/c/dickiewong

Patreon专页
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dickiew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