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报 - 中芯国际技术差距犹存
2025年9月23日
中芯国际技术差距犹存
标签:金利丰证券
文章日期:2025年9月22日
| 分享
中芯国际(981)上半年收入44.56亿美元,同比增长22%;毛利率提升至21.4%,同比增加7.6个百分点;运营利润率为10.5%,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;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(EBITDA)利润率为54.3%,同比微升1.1个百分点,增长主要得益于晶圆销售量增加、平均售价上涨以及产品组合优化,晶圆代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.6%。
虽然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降至7.4%,同比减少2.7个百分点,但公司产能扩张稳步推进,上半年新增近2万片12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,总体产能利用率维持行业领先水平。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同比增长85.8%至9.09亿美元。期内,消费电子及汽车电子市场复苏,智能手机换机周期启动,带动晶圆需求回流内地。
公司虽为内地晶圆代工龙头,若将中芯国际与台积电比较,其技术水平仍难以匹敌。NVIDIA作为人工智能芯片设计领军企业,主要依赖台积电(TSMC)的3纳米先进工艺生产Blackwell架构图形处理器(GPU),性能遥遥领先。
中芯国际目前主力7纳米及5纳米工艺,虽然上半年28纳米超低漏电平台、40纳米嵌入式快闪存及65纳米射频平台等项目进展顺利,已发布工艺设计套件(PDK)并导入客户验证,但整体技术差距明显。报告显示,公司拥有16,197项专利,其中11,011项已获授权,知识产权体系健全,但先进制程仍需依赖多重图案化技术,导致成本高企,难以匹配NVIDIA的生态优势。
若中美科技竞争加剧,中芯国际市场份额可能受压,投资者需警惕相关风险。产品良率是中芯国际面临的关键挑战,其7纳米工艺良率约为30%-50%,远低于行业90%的基准水平;5纳米良率仅为台积电的三分之一,估计约30%;人工智能GPU良率预计至2025年底仅达30%。低良率导致单位成本上升50%以上,影响盈利能力。
虽然公司通过工艺优化及供应链管理,提升风险量产阶段效率,但设备维护及验证问题令第二季度收入减少6%。未来若良率无法显著改善,将削弱公司在人工智能及汽车芯片领域的竞争力。光刻机技术差异更是核心瓶颈。
中芯国际主要采用深紫外光(DUV)设备,如ASML的TWINSCAN NXT系列,通过多重曝光及自对准四重图案化(SAQP)技术勉强实现5纳米,但效率低下、成本高昂。相较之下,荷兰ASML的极紫外光(EUV)系统为先进工艺主流,波长更短、分辨率更高,适用于3纳米以下大规模生产。
美国出口管制禁止ASML向中芯国际销售EUV,迫使公司转向内地DUV工具测试,如上海微电子的浸没式机台,性能落后ASML。用户所述内容准确:中芯国际仅使用DUV,ASML则采用EUV,两者技术阶段确实不同。DUV适用于成熟制程,而EUV主导先进领域。内地EUV研发虽有进展,但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试产、2026年量产。这差距令中芯国际在高端市场挣扎,供应链依赖度高。
展望2025年下半年,中芯国际面临美国关税及地缘政治风险,但人工智能及汽车需求复苏构成利好。公司计划扩大产能、深化产业生态,加强产学研合作,目标全年收入同比增长20%以上。风险包括人才流失、资金压力及竞争加剧,但国际化布局及质量体系(ISO认证齐全)提供支撑。
技术上,股价七月尾突破长方形通道,持续一浪高于一浪上升,昨日再创收市新高,多项指标呈现超买,现水平不建议高追,除非股价回落至接近20天平均线,约62元水平才作考虑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