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中
简中

星島日報 - Tesla急升有暗湧

2025年9月19日

若要數金融市場風雲人物,Tesla創辦人馬斯克(Elon Musk)必定是其中一位,除了全球首富身份以外,其創辦的

企業,由地面到太空,一直以來都是市場談論焦點,其中上市公司Tesla,股價年年上升,主要因為回購股份消息刺

激帶動。集團內部薪酬方案、多元化業務以及碳排放權收入,同樣都是金融市場焦點。

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設計的薪酬方案,一直受爭議,也反映公司對領導層長期激勵策略。據最新消息,Tesla董事會於

2025年9月提出一項價值近1萬億美元的薪酬方案,涵蓋10年期,與公司績效里程碑緊密掛鈎。從投資角度看,這項

方案若獲批,可能強化馬斯克對公司的控制權,但也增加了市場對其政治活動和分心風險擔憂。整體而言,Tesla薪

酬策略需平衡股東利益,以免引發更多爭議。

Tesla的業務多元化是其增長引擎。公司積極投入自動駕駛技術、能源解決方案和Optimus人形機械人項目。這些擴

張不僅提升了公司抗風險能力,也為未來營收提供新來源。投資者應關注其三管齊下的增長策略:車輛擴張、能源

部署和機械人商業化,這可能推動2025年後復甦。

面對中歐車企強力挑戰

電動車市場在2025年競爭日益激烈,Tesla雖仍是行業龍頭,但正面臨來自中國和歐洲對手的強力挑戰。在全球電動

車市場份額中,比亞迪(BYD)已超越Tesla。比亞迪在歐洲市場表現尤為突出,2025年7月註冊量增長225%,而

Tesla同期下滑40%。這反映出比亞迪的全球擴張策略,正逐步侵蝕Tesla的市場份額,尤其在價格敏感的亞洲和歐洲

地區。

德國寶馬(BMW)作為傳統車企轉型代表,在電動車領域也構成威脅。寶馬2025年全球電動車市場份額約3.1%,雖低

於Tesla,但其高端定位和品牌忠誠度讓它在歐洲和北美市場佔優。這些競爭可能壓縮Tesla的利潤邊際,投資者應

關注其在中國和歐洲的銷售數據,以評估長期競爭力。

碳排放權過去10年為Tesla帶來了110億美元總收入,自2019年以來累計106億美元。然而,這一收入來源正面臨重大

風險。美國政府近期結束部分排放積分計劃,導致Tesla和Rivian等企業可能損失數十億美元。

總結來說,Tesla薪酬方案激勵創新但引發爭議,業務多元化提供增長潛力,碳排放權雖是高利潤支柱,但同時面臨

不確定性。追入還是觀望,我建議是後者。

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,並無持有上述股份。

金利豐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 黃德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