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報 - 中芯國際技術差距猶存
Sep 23, 2025
中芯國際技術差距猶存
標籤:金利豐證券
文章日期:2025年9月22日
| Share
中芯國際(981)上半年收入44.56億美元,按年增長22%;毛利率提升至21.4%,按年增加7.6個百分點;營運利潤率為10.5%,按年上升4個百分點;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(EBITDA)利潤率為54.3%,按年微升1.1個百分點,增長主要得益於晶圓銷售量增加、平均售價上漲以及產品組合優化,晶圓代工業務收入按年增長24.6%。
雖然研發投入佔收入比例降至7.4%,按年減少2.7個百分點,但公司產能擴張穩步推進,上半年新增近2萬片12吋標準邏輯月產能,總體產能利用率維持行業領先水平。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淨額按年增長85.8%至9.09億美元。 期內,消費電子及汽車電子市場復甦,智能手機換機週期啟動,帶動晶圓需求回流內地。
公司雖為內地晶圓代工龍頭,若將中芯國際與台積電比較,其技術水平仍難以匹敵。NVIDIA作為人工智慧晶片設計領軍企業,主要依賴台積電(TSMC)的3納米先進工藝生產Blackwell架構圖形處理器(GPU),性能遙遙領先。
中芯國際目前主力7納米及5納米工藝,雖然上半年28納米超低漏電平台、40納米嵌入式快閃存及65納米射頻平台等項目進展順利,已發佈工藝設計套件(PDK)並導入客戶驗證,但整體技術差距明顯。報告顯示,公司擁有16,197項專利,其中11,011項已獲授權,知識產權體系健全,但先進製程仍需依賴多重圖案化技術,導致成本高企,難以匹配NVIDIA的生態優勢。
若中美科技競爭加劇,中芯國際市場份額可能受壓,投資者需警惕相關風險。 產品良率是中芯國際面臨的關鍵挑戰,其7納米工藝良率約為30%-50%,遠低於行業90%的基準水平;5納米良率僅為台積電的三分之一,估計約30%;人工智慧GPU良率預計至2025年底僅達30%。低良率導致單位成本上升50%以上,影響盈利能力。
雖然公司通過工藝優化及供應鏈管理,提升風險量產階段效率,但設備維護及驗證問題令第二季度收入減少6%。未來若良率無法顯著改善,將削弱公司在人工智慧及汽車晶片領域的競爭力。 光刻機技術差異更是核心瓶頸。
中芯國際主要採用深紫外光(DUV)設備,如ASML的TWINSCAN NXT系列,通過多重曝光及自對準四重圖案化(SAQP)技術勉強實現5納米,但效率低下、成本高昂。相較之下,荷蘭ASML的極紫外光(EUV)系統為先進工藝主流,波長更短、解析度更高,適用於3納米以下大規模生產。
美國出口管制禁止ASML向中芯國際銷售EUV,迫使公司轉向內地DUV工具測試,如上海微電子的浸沒式機台,性能落後ASML。用戶所述內容準確:中芯國際僅使用DUV,ASML則採用EUV,兩者技術階段確實不同。DUV適用於成熟製程,而EUV主導先進領域。內地EUV研發雖有進展,但預計2025年第三季度試產、2026年量產。此差距令中芯國際在高端市場掙扎,供應鏈依賴度高。
展望2025年下半年,中芯國際面臨美國關稅及地緣政治風險,但人工智慧及汽車需求復甦構成利好。公司計劃擴大產能、深化產業生態,加強產學研合作,目標全年收入按年增長20%以上。風險包括人才流失、資金壓力及競爭加劇,但國際化佈局及質量體系(ISO認證齊全)提供支撐。
技術上,股價七月尾突破長方形通道,持續一浪高於一浪上升,昨日再創收市新高,多項指標呈現超買,現水平不建議高追,除非股價回落至接近20天平均線,約62元水平才作考慮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