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報 - 中芯華虹不建議高追

Oct 9, 2025

中芯華虹不建議高追

標籤:金利豐證券

文章日期:2025年10月8日

| Share

在全球人工智能(AI)熱潮持續推動半導體產業,內地晶圓代工企業中芯國際(981)和華虹半導體(1347)成為投資者關注焦點。兩家公司年初至今顯著上升,特別是過去一個月升幅更為顯著,反映市場對中國本土AI生態的無限憧憬。

從技術層面而言,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雖在成熟製程領域穩步前進,但與全球龍頭台積電(TSMC)相比,仍存在明顯差距。中芯國際目前主力聚焦7nm和14nm製程,其7nm產能正積極擴張,預計2025年底前可達月產量逾5萬片晶圓,14nm線則已實現良率逾90%,這得益於其自主開發的FinFET技術迭代,降低對歐美設備依賴度。然而,7nm工藝在電晶體密度和功耗控制上,僅達台積電同級的85%左右,特別在高性能AI晶片應用中,熱管理和時脈穩定性難以匹敵台積電的N7P或N5節點。華虹半導體則更專注於28nm及以上成熟製程,其最新晶圓廠遷移至28nm後,產能利用率已提升至95%,並引入嵌入式快閃記憶體(eFlash)技術,提升用於物聯網和電源管理晶片的整合度。但28nm在先進AI伺服器晶片中的角色有限,無法滿足生成式AI模型對高頻寬、低延遲需求,與台積電的2nm GAA(環繞閘極)架構相比,製程落差達兩代以上,導致毛利率僅維持在35%,遠低於台積電的50%以上。

儘管技術上難以追上台積電,但內地本土AI生態的構築,正為中芯和華虹提供間接支撐。近期DeepSeek於9月29日發佈實驗性模型DeepSeek V3.2-Exp,引入DeepSeek稀疏注意力(DSA)機制,大幅提升長文本處理效率,訓練與推理成本降低50%-75%,這不僅降低AI應用門檻,促使國內ASIC和GPU廠商如寒武紀、華為及海光信息,非受市場關注。

中芯和華虹雖非先進GPU核心供應商,但其成熟製程產品如電源管理集成電路(PMIC)、射頻(RF)模組、影像感測器(CIS)和微控制器(MCU),將受益於AI數據中心的邊緣擴張。

值得一提是,阿里巴巴(9988)和百度(9888)等科技巨頭的大規模算力投資,正加速這一生態圈的成型。阿里巴巴2025年AI基礎設施資本支出預計逾100億美元,聚焦自家倚天710晶片和昇騰生態,百度則推出ERNIE X1.1推理模型,搭配昆侖AI晶片,總投資規模達150億美元。大型內地科技企業不僅自建數據中心,還開放平台吸引第三方開發者,形成閉環生態,涵蓋從雲端到邊緣算力分佈,對中芯和華虹而言是雙刃劍:一方面,阿里和百度的本土化需求將帶動PMIC和RF晶片訂單,華虹的28nm eFlash已獲阿里雲初步驗證;另一方面,這些投資也強化了對先進製程的依賴,中芯的7nm雖可滿足部分邊緣AI,但若無法升級至5nm以下,將被邊緣化。整體而言,這一生態雖利好成熟製程,但無法彌補技術鴻溝,兩家公司需加速設備國產化,以維持競爭邊緣。

然而,保守投資者不能忽略AI泡沫的隱憂。市場估值已過熱,預測顯示,到2030年AI企業需年收入達2兆美元方能支撐當前計算需求,否則資金斷鏈風險高企。OpenAI執行長奧特曼近日警示,AI晶片壽命僅3-5年,巨額資本支出難以快速轉化為盈利,類似千禧年科網泡沫跡象逐漸出現。

國際競爭亦不容小覷,南韓三星電子近期將2nm製程晶圓報價降至每片2萬美元,比台積電的3萬美元便宜33%,並積極接觸英偉達和高通進行效能評估與量產準備。這不僅壓縮全球先進製程定價空間,也迫使中芯和華虹在成熟領域面臨溢價壓力。三星此舉旨在多樣化客戶結構,提升良率追趕台積電,預計2026年2nm市佔將達15%,間接影響內地供應鏈。

黃德几

正向教育證券投資分析課程首席資深導師

證券商協會會董

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理事

金利豐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黃德几

證監會持牌人士

並無持有上述股份

YouTube Channel 投資🉐機 Finance事🆙

http://youtube.com/c/dickiewong

Patreon 專頁
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dickiewong